“免試評定”“綠色通道”?職稱評審切莫投機取巧!

“免試評定”“綠色通道”?職稱評審切莫投機取巧!

2025年04月07日 07:46 來源:工人日報
大字體
小字體

  網傳“重慶全日制本科十年直接認定副高”?人社部門辟謠:不實消息

  “免試評定”“綠色通道”?職稱評審切莫投機取巧!

  近日,一則“重慶全日制本科十年直接認定副高”的消息沖上熱搜榜。消息稱,職稱評審取消了很多限制條件,不看前置職稱,全日制本科畢業(yè)滿十年可直接認定副高職稱,不需要中級職稱。

  職稱評審是按照評審標準和程序對專業(yè)技術人才品德、能力、業(yè)績的評議和認定。職稱評審結果是專業(yè)技術人才聘用、考核、晉升等的重要依據。

  對于這一消息,人社部門回應稱,網傳“全日制本科十年直接認定副高”為不實信息,騙子是為了吸引群眾咨詢,借機推銷職稱代辦服務,從而收取高額費用。

  記者采訪了解到,一些機構聲稱“提供職稱代評代辦服務”“花錢免試評定”“專屬通道、不過保退”,從“跑腿代辦”到山寨系統(tǒng),全流程造假,形成一條完整的黑色產業(yè)鏈。對此,專家認為,既要強化打擊力度,更需改革評價體系,讓實際貢獻比一紙證書更有說服力。

  “代評”“包過”都是騙局

  前不久,重慶巴南區(qū)某醫(yī)院主治醫(yī)師劉韜(化名)的手機收到這樣一條微信:“代評副高職稱,包過,不過全額退款。”發(fā)件人自稱是“人社局合作機構”的彭老師。

  “我們醫(yī)院評職稱的名額少,排隊要等三五年。”劉韜告訴記者,對方承諾“走特殊人才通道”,費用12.8萬元,還發(fā)來一張蓋有“重慶市專業(yè)技術人才服務中心”紅頭文件的電子協(xié)議。

  心動之下,劉韜支付了3萬元定金。然而兩個月后,對方以“政策收緊”為由,追加5萬元“打點費”。后經警方調查發(fā)現,這是一家詐騙機構,該機構偽造了17份政府文件,涉案金額超200萬元。

  記者采訪發(fā)現,因“職稱代評代辦”上當的不止劉韜一人。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人們求發(fā)展、圖省事的心理進行詐騙。

  2024年3月,家住重慶沙坪壩的陳思知(化名)與重慶某教育科技公司簽訂職稱代評審協(xié)議,交了2000元訂金,約定于2024年上半年評審處理,結果至下半年還未進行代評審。該公司工作人員告知,代評審申報較嚴格,雖然當時已處于職稱評審收尾階段,仍可再次申報,并聲稱“走的是線下遞交加急通道”。

  為此,陳思知又支付了4000元。一段時間后,他發(fā)現自己沒通過評審。工作人員再次告知,第二年可再幫他免費申報,“走線上、線下雙渠道同步送審,渠道統(tǒng)一操作”。

  近日,陳思知咨詢相關部門了解到,沒有所謂的“線上、線下雙渠道同步送審”。目前,相關部門已立案調查。

  職稱詐騙手段呈現新特點

  近日,重慶某建筑公司人力資源工作人員李芳帶記者暗訪一家“職稱代理機構”。該機構位于重慶江北嘴金融中心,墻上掛著“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戰(zhàn)略合作單位”牌匾,工作人員通過大屏幕演示“職稱大數據系統(tǒng)”評審進度。記者注意到,該系統(tǒng)界面與重慶人社局官網高度相似,但域名多了一個字母“v”。

  當李芳質疑其真實性時,對方立即撥通一名“人社局張?zhí)庨L”的電話。電話那頭的人員保證:“今年建筑專業(yè)有30個破格名額,我們是執(zhí)行單位?!焙蠼浐藢?,該號碼實為虛擬運營商號碼。

  重慶市人社局專業(yè)技術人員管理處處長吳云告訴記者,近年查處的職稱詐騙案呈現新特點,諸如使用PS制作政府網站截圖、紅頭文件;虛構“綠色通道”,謊稱有“破格評審”“民營專項”等政策;甚至搭建山寨平臺,仿冒人社局官網的“職稱查詢系統(tǒng)”。

  “職稱評審均需逐級晉升,取得上一級職稱并滿足相應學歷資歷條件后,方可晉升高一級職稱。目前,重慶市除面向特殊人才、博士后研究人員、留學回國人員3類特定對象設有職稱申報‘綠色通道’外,正常職稱申報通道都需要逐級晉升?!眳窃普f,網傳文件是通過拼圖軟件編輯而成,試圖吸引不明真相的人咨詢,借機推銷職稱代辦服務,收取高額費用。

  “去年,我們配合公安部門打掉一個團伙,他們甚至租用寫字樓冒充‘評審基地’,用會議室偽裝‘專家答辯現場’?!眳窃普故玖艘欢螆?zhí)法視頻。視頻中,詐騙分子在會議室懸掛“2023年度重慶市高級職稱評審會”橫幅,桌上擺放著偽造的評委席卡。

  西南政法大學刑法學教授陳偉指出,此類行為涉嫌多重違法:“虛構‘包過’承諾騙取財物,符合詐騙罪構成要件;偽造政府文件、印章,最高可處10年有期徒刑。若受害者因假職稱獲得工作、項目,還可能涉及行賄共犯?!?/p>

  應優(yōu)化流程、突出工作業(yè)績

  職稱評定對個人職場發(fā)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為何有人明知有風險還要“入坑”?

  記者加入職稱代辦相關微信維權群了解到,一些人認為職稱評審要求高,要有論文、有獎項,“不評不甘、參評累心”,于是想要通過代辦“走捷徑”,也有一些人不符合職稱評審標準,想“破格”,以為付費就能“開綠燈”,結果“偷雞不成反蝕把米”。

  在重慶工商大學成渝地區(qū)雙城經濟圈建設研究院研究員莫遠明看來,職稱評審謠言盛行大多由于信息不對稱,部分職稱申報者不了解評審制度和流程,“但同時也反映出職稱評審仍存在‘唯論文、唯學歷、唯資歷、唯獎項’的傾向,讓部分申報者望而卻步”。

  重慶市人社局職稱改革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評審不收取“加急費”“通道費”,全市僅“重慶市專業(yè)技術人員服務平臺”一個申報入口,答辯現場實行“雙盲抽簽”,評委名單嚴格保密。2023年全市查處虛假職稱證書137本,較2022年增長42%。

  “職稱代辦亂象屢禁不止反映出行業(yè)監(jiān)管的不足,相關部門應加強對違法代辦機構的監(jiān)管,從源頭上遏制違法行為的發(fā)生。同時,也應進一步優(yōu)化職稱評審要求和流程,強化技術技能貢獻,突出工作業(yè)績,讓真正有貢獻、有能力的人獲得相應職稱?!蹦h明說。

  由于職稱評審工作的特殊性,相關公開宣傳和闡釋較少。身為重慶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成員的莫遠明建議,增強職稱評審工作的公開度和透明度,切斷不正當的職稱利益輸送鏈,讓職稱代辦的市場自然萎縮。

  本報記者 李國 《工人日報》(2025年04月07日 06版)

【編輯:田博群】
發(fā)表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fā)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xié)議
收藏文章
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是否删除
取消
确定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评论内容为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