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4日 星期五

文明的坐標 | 青海河湟文化博物館:看一“灣”彩陶流成河

在青海河湟谷地的一座小村莊,發(fā)掘了我國已知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原始社會晚期氏族公共墓地,這里出土彩陶文物近2萬件,被譽為“彩陶王國”。跟隨直播,海外“Z世代”云游黃河上游柳灣遺址,親歷作家張承志筆下“古老的彩陶流成了河”的壯觀景象,從彩陶奇思妙想的紋飾中尋跡4500年前的先民智慧。

分享到:
圖文滾動

刷新

  • 中新网报道
    2023-07-05 16:52
    在青海河湟谷地的一座小村庄,发掘了我国已知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原始社会晚期氏族公共墓地,这里出土彩陶文物近2万件,被誉为“彩陶王国”。跟随直播,海外“Z世代”云游黄河上游柳湾遗址,亲历作家张承志笔下“古老的彩陶流成了河”的壮观景象,从彩陶奇思妙想的纹饰中寻迹4500年前的先民智慧。
  • 中新网记者李江宁
    2023-07-06 15:04
    中新网的各位网友大家好,我是中新社、中新网记者李江宁,现在青海省海东市为各位网友直播。这里是河湟文化博物馆,今天我将通过镜头带大家去欣赏黄河中上游盛开的中华之花——彩陶的精致华美,寻迹黄河上游数千年前先民的生活及智慧。
  • 中新网记者李江宁
    2023-07-06 15:05
    在我的身后,大家可以看到有非常多的彩陶,这些彩陶都是出土于著名的乐都县柳湾村原始社会氏族公共墓地。1974年春,青海省乐都县高庙镇柳湾村群众在村后低山修建灌溉系统时,挖出一些彩陶,恰被附近施工的解放军某部的军医所见,报告给了青海省文物保护管理所。后经考古发掘,发现这是一处距今4000 多年的古代文化遗址,即著名的乐都县柳湾村原始社会氏族公共墓地,是中国西北地区规模较大的原始社会氏族墓地之一。由于墓地规模浩大,青海省文物管理考古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工作队经过连续六年的发掘之后,清理墓葬 1700 余座,出土珍贵文物 3.5 万余件,其中各种形制的彩陶器皿多达 1.5 万件,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彩陶王国,而发掘人员面对川流不息的湟水河,不禁感叹柳湾也可谓是彩陶汇成的河。
  • 中新网记者李江宁
    2023-07-06 15:06
    今天,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河湟文化博物馆馆长赵元杰先生参与我们的直播。
  • 中新网记者李江宁
    2023-07-06 15:07
    河湟文化博物馆是以展示河湟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地市级博物馆。根据相关标准,博物馆内设有陈列室、藏品室、展厅、技术及办公用房、观众服务设施、设备机房等。博物馆建筑外形继承和创新了河湟建筑风格,汲取院落、庄廓、廊檐等河湟建筑文化元素于一体。
    博物馆上展文物有石器、玉器、骨器、木器、陶器、瓷器、铜器、金器、银器、铁器、料器、纺织、纸质等17大品类、近1180件(套),珍贵文物以青铜器、陶器为其特色,此外尚有钱币、玉器、民俗非遗工艺等。
  • 中新网记者李江宁
    2023-07-06 15:08
    陶器是先民们的日常生活用具,而彩陶则是艺术化的日用品。这说明先民内心对美有极度的渴求,并有极高的审美能力。更主要的是他们是地地道道的史前制陶彩绘艺术家,不仅制陶工艺精湛,所绘之彩的精湛程度,也被今人所称道,突出反映了马家窑先民的聪明才智和独特的审美意识。出土的彩陶表面胎体为桔红色,或施以紫红色,上绘黑色的几何线条,构成抽象的几何图案或动物形花纹,整个画面构图精巧,线条流畅,讲究对称,黑红搭配,且以黑彩为主,寥寥几笔便生动传神,突出了意境之美。所有这些特征都具备了中国画的最基本要素,是真正的中国画的鼻祖。彩陶的器型主要有盆、壶、罐、瓮、豆、碗,反映了先民定居生活的发达与丰富,这其中许多器型与今天同类器型毫无二致,反映出了人类文化传承的连续性。
  • 中新网记者李江宁
    2023-07-06 15:11
    马家窑时期彩陶鸟纹与十字鸟纹较为常见,至半山时期鸟纹演变为十字纹,进而演变为万字纹,马厂时期万字纹进一步发扬光大,变得丰富多彩起来,进入历史时期演变成传统经典纹饰 ——祥云纹,这种纹饰曾出现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奥运火炬上,它是中华文明的代表性元素。正所谓凡事皆有源与缘,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祥云纹的源头可以追寻到远古时代。
    此外,马家窑彩陶上常见有民间俗称的“蛙纹”,实际上这种纹饰可以称为神人纹、巫师纹或者祭师纹。神人纹是马厂时期的主体纹饰之一, 距今4000年前非常普遍与流行。以前证据器物较少,含糊称作蛙纹尚可,因为没有确凿证据。现在随着考古学证据的增多,发现先民在对纹饰构思时是按照人来构图的,而非青蛙。
  • 中新网报道
    2023-07-06 16:08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孕育华夏文明的摇篮。滔滔黄河在流经上游谷地时与其支流湟水河、大通河共同滋养出一片富饶肥沃的土地,史称“三河间” ,这就是河湟地区。在这片土地上,以中原文明为主脉,吸收融合游牧文明、西域文明形成了包容并举、多元一体的文化形态--河湟文化,与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并立为黄河流域四大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中新网记者李江宁
    2023-07-06 16:08
    海东是河湟文化的发祥地、核心区和承载区,柳湾遗址、喇家遗址见证了河湟文化的起源,河湟古道、唐蕃古道、茶马互市的形成发展书写了河湟文化的荣光,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多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延续了河湟文化的传奇。接下来,我们将继续穿越时空隧道,触摸历史的脉搏,饱览河湟文化的历史与未来。
  • 中新网记者李江宁
    2023-07-06 16:09
    2002 年 11 月 22 日,考古学家在喇家遗址东部平台上进行挖掘工作,这个平台非常特别,在它的齐家文化地层里发现了硬土面,意味着这里曾经有很多人集体踩踏过,推测这应该是一个广场。在这个平台的北部,曾经发现有聚落祭祀遗址的痕迹。22日的工作就在平台的北部。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发掘出了一个橘红色陶碗,这种陶碗看上去很是普通,在喇家遗址随处可见。
  • 中新网记者李江宁
    2023-07-06 16:10
    不一般的是,倒去碗中的土,竟发现是白色面条状的遗物,已经风化,只留有薄薄的表皮,但面条状的形态依旧,有几十厘米长。经验丰富的考古专家们迅速将面条状遗物放回碗中,将土原封不动盖好,做些简单的处理后带回了北京,并请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对其做了古植物学鉴定。
  • 中新网记者李江宁
    2023-07-06 16:10
    通过技术识别出这团面条状遗物,的确是食物面条,但并不是今天我们用小麦面粉做出的面条,而是用粟与少量的黍制成。形象地说,它是一碗杂面面条。专家们推测,这碗面条可能是用来祭祀的,放在广场祭祀处。地震发生后陶碗倒扣泥土之中,使陶碗密封起来,隔绝了空气,因而面条被很好地保存了下来。
  • 中新网记者李江宁
    2023-07-06 16:11
    地震摧毁了家园,却为我们保留下了一碗珍贵的面条,这可是一碗距今 4000 年前的面条!这也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发 现的最古老的面条。世界权威的英国《Nature》杂志在 2005 年 10 月,刊 发了叶茂林和吕厚远的研究结果。这是对他们数年来辛勤工作的肯定,也是对喇家遗址价值的认可。
  • 中新网记者李江宁
    2023-07-06 16:11
    今天的直播到这里就结束了,我是中新社、中新网记者李江宁,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中国新闻网,您也可以下载中国新闻网APP,收看更多新闻内容。谢谢!
  • 中新网报道
    2023-07-06 16:12
    本场直播到此结束,感谢观看,再见!
  • 没有更多内容了

相關直播
相關新聞
邊看邊聊
收藏文章
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是否删除
取消
确定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评论内容为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wǎng)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
未經(jīng)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