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4日 星期五

“洋弟子”在中國 | 又是一年錢塘潮 一起來領(lǐng)略“壯觀天下無”的震撼

海寧潮被譽(yù)為“世界三大涌潮奇觀”之一,以其宏大的潮頭和磅礴的氣勢聞名于世。每當(dāng)潮水涌動時(shí),仿佛萬馬奔騰,浩瀚的潮頭高達(dá)數(shù)米,甚至可達(dá)十多米,場面蔚為壯觀。與“洋弟子”一起來海寧觀潮,領(lǐng)略“壯觀天下無”的震撼吧!

分享到:
圖文滾動

刷新

  • 中新网报道
    2024-09-18 18:12
    海宁潮被誉为“世界三大涌潮奇观”之一,以其宏大的潮头和磅礴的气势闻名于世。每当潮水涌动时,仿佛万马奔腾,浩瀚的潮头高达数米,甚至可达十多米,场面蔚为壮观。与“洋弟子”一起来海宁观潮,领略“壮观天下无”的震撼吧!
  • 中新网记者张煜欢
    2024-09-19 13:10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大家通过中国新闻网、中国新闻网客户端、中新浙里官方微博同步收看我们的直播,我是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的记者张煜欢。
  • 中新网记者张煜欢
    2024-09-19 13:10
    八月涛声吼地来,何时归看浙江潮?钱江涌潮,天下奇观。在浙江,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至八月十八,看潮都是一大盛事。在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涌潮地有三处。山东青州涌潮、广陵涛和钱塘潮。而在世界上,钱塘潮是世界三大涌潮之一,这三潮分别是印度恒河潮,巴西亚马逊潮与中国钱塘潮。
  • 中新网记者张煜欢
    2024-09-19 13:11
    浙江省海宁盐官镇为最佳观潮胜地,故亦称"海宁潮"。钱江观潮,也是浙江人的一种习俗,始于汉魏,盛于唐宋,元、明、清已蔚然成风。更早有《庄子》记载:浙江之水,涛山滚屋,雷击霆碎,有吞天沃日之势。
    在金庸的《书剑恩仇录》中也描写道,“蓦然间寒意迫人,白线越移越近,声若雷震,大潮有如玉城雪岭,天际而来,声势雄伟已极……”金庸将家乡浙江海宁的潮水描写得淋漓尽致。
  • 中新网记者张煜欢
    2024-09-19 13:12
    在海宁有一句古话,叫“一潮三看赏四景”,指的是盐官往东12公里左右的一个大缺口位置形成的“交叉潮”,盐官占鳌塔处可观看的“一线潮”,以及潮水在老盐仓拍岸折回的“回头潮”。“四景”中的最后一景,则是钱塘江夜潮。在古代,夜潮观赏条件有限,却也留下了“十万军声半夜潮”的佳句。
    随着观潮技术的迭代,浙江省钱塘江涌潮研究会科考利用微光夜视相机,记录下了盐官夜潮的珍贵瞬间,让“不见江潮,只闻其声”的观夜潮方式成为历史。
  • 中新网记者张煜欢
    2024-09-19 13:13
    看钱江大潮,还能看到什么?一看磅礴气势,浙江人与钱江潮,并非一见钟情。潮神传说、伍公庙、占鳌塔、六和塔等等,记录了两岸百姓对海潮的崇敬和畏惧,而钱王射潮、捍海塘、鱼鳞石塘等等,则见证了千百年来浙江人抗潮、治潮的勇气和智慧,以及人与自然的互博与和解。
    钱塘潮涌,酷似天边闷雷滚动,潮头由远而近,飞驰而来,倾涛泻浪,喷珠溅玉,势如万马奔腾。有人这样写道:“潮来溅雪俗浮天,潮去奔雷又寂然”,十分确切地描绘了潮来潮往的壮观景象。
    二看,诗路文化。“钱塘江浩浩江水,日日夜夜无穷无休的从临安牛家村边绕过,东流入海。”《射雕英雄传》以此开篇。
    钱塘江,浙江人民的母亲河,668千米的流程,滋养了55558平方千米广袤的土地,孕育了广博灿烂的钱塘江文化。在唐代,浙西山水成为唐朝100多名诗人“壮游吴越”的必经之地,留下了500多篇脍炙人口的诗篇,钱塘江诗路文化带由此而来。
    三看,精神气魄。1903年,留学日本的浙江青年创办了进步期刊《浙江潮》,其创刊词中这样写道:“我愿我青年之势力,如浙江潮。我青年之气魄,如浙江潮。我青年之声誉,如浙江潮。”《浙江潮》站在祖国救亡图存的关键历史节点,振臂高呼,其气魄堪比梁启超名篇《少年中国说》。千百年来,浙江人祭潮更御潮,观潮更弄潮,绝不错过每一个时代的潮信。
  • 中新网记者张煜欢
    2024-09-19 13:14
    钱江潮如万马奔腾不息,浙江精神如潮水澎湃不止。今天的直播就到这里了,我们下期再见。
  • 中新网报道
    2024-09-19 13:14
    本场直播到此结束,感谢观看,再见!
  • 没有更多内容了

相關(guān)直播
相關(guān)新聞
邊看邊聊
收藏文章
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是否删除
取消
确定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评论内容为空!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wǎng)觀點(diǎn)。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wù)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
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轉(zhuǎn)載、摘編、復(fù)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zé)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