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兩千多年前的國寶級文物,只有48g?
中新網(wǎng)北京8月22日(記者 任思雨)“原來素紗襌衣有兩件?”“這件不是被盜了嗎?”“我也聽說它被沖進下水道了,所以只展出了樓上那件,到底真的假的?。俊?/p>
在湖南博物院“彼美人兮——兩漢羅馬時期女性文物展”里,幾位游客正站在曲裾素紗襌衣的展柜前熱烈討論著。
坊間一直有個傳言,這件薄如蟬翼、輕若煙霧的衣服在多年前的盜竊案中被燒毀,所以湖南博物院僅展出了未失竊的直裾素紗襌衣,也就是大家從小在課本里看到的那件。
最近,湖南博物院“在線辟謠”,曲裾素紗襌衣從來沒有被盜,一直都在文物庫房精心保存。自1972年出土于長沙馬王堆1號墓以來,這是它首次以公開展覽與公眾見面。
最輕薄的衣服是怎么發(fā)現(xiàn)的?
半個世紀前,在湖南長沙東郊五里牌外有兩座高大、馬鞍狀的相連土包,據(jù)傳為五代時期楚王馬殷的家族墓地,當?shù)厝朔Q“馬王堆”。
1971年冬,解放軍366醫(yī)院的一支隊伍在馬王堆的兩個土包下挖防空洞,士兵們用鋼釬向下探查時,一股嗆人氣流突然從被穿透的小洞里噴出,有人好奇地用火去點,氣流即刻變成了藍色火焰,燃燒幾天未滅。
這是大家和馬王堆漢墓的第一次相遇。
經(jīng)過勘查,1972年1月,湖南省博物館正式開始馬王堆漢墓的發(fā)掘工作,一場轟動世界的考古發(fā)現(xiàn)就此拉開序幕。
長達兩年的挖掘中,3000多件精美絕倫的珍貴文物陸續(xù)從三座墓葬出土,來自西漢長沙國丞相、第一代轪侯利蒼一家人的鮮活生活碎片也呈現(xiàn)在大家面前:大量工藝繁復(fù)的漆器、織精繡美的絲織衣物、珍貴的簡帛文獻,如百科全書般展示著古人的智慧。在云紋漆鼎和陶罐里,考古工作者們甚至發(fā)現(xiàn)了殘留的藕片湯,以及果肉豐滿、還帶著青綠色果柄的楊梅……
在眾多令人驚嘆的文物中,有兩件輕薄的素紗襌衣引起了大家的好奇。
一本阿拉伯作家所著的中國見聞錄曾記載,唐朝有位阿拉伯商人到廣州拜見一位官員,他看著對方穿的絲綢衣服驚訝地說:“透過這件衣服,看到一粒黑痣!”官員聽后哈哈大笑,伸手露出衣袖請商人再靠近數(shù)數(shù),原來他身上穿的絲綢衣服有五件。
書中后來寫道,“中國人用他們的手,創(chuàng)造出別人認為不可能做出的作品?!?/p>
眾所周知,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馴養(yǎng)家蠶、繅絲織綢的國家,上百件精美的絲織衣物從馬王堆漢墓中出土,證明早在兩千多年前,古代勞動人民就已經(jīng)掌握了精湛的紡織技術(shù)。
如今,人們最熟悉的素紗襌衣是在“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中常年展出的直裾素紗襌衣,它衣長132厘米,通袖長181.5厘米,重49克。與之相比,今年首次公開亮相的曲裾素紗襌衣要更長更寬,它的衣長160厘米,通袖長195厘米,重量上卻更要輕一些,只有48克。
漢代服裝的形制有直裾和曲裾兩種,裾,指衣服的大襟,曲裾的特點是將衣襟接長(向一邊),形成三角,穿的時候?qū)⒁陆蟮娜切尾糠謴囊赶吕@到身后,再用帶系結(jié),它多在朝見和禮儀場合穿;而直裾是衣襟相交至右胸后,垂直而下,直至下擺,它穿起來更方便,是當時流行的便服。
所謂襌衣,就是沒有襯里的衣服,《說文解字》載,“襌,衣不重。從衣,單聲?!薄抖Y記·玉藻》載:“襌為絅”,鄭玄注:“有衣裳而無里。”素紗襌衣的衣料為沒有染色的平紋方孔絲織物素紗,經(jīng)測算,如果除去較厚重的用作衣領(lǐng)、衣袖、衣襟邊緣的絹,它的重量就只有20多克。
如此輕薄而飄逸的素紗襌衣,古人都是怎么穿著的呢?
多數(shù)學者認為,素紗襌衣應(yīng)該是穿在色彩艷麗的絲綿袍外,給絲綿袍的華麗紋飾多一分朦朧之美,更顯主人地位尊貴;也有學者認為,它可能是一件內(nèi)衣,還有一種說法是,素紗襌衣可能是當時用于喪葬的一種衣服。
這件素紗襌衣從來沒有消失過?
在曲裾素紗襌衣正式展出前,網(wǎng)絡(luò)上一直流傳一個故事,說它早已消失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一起文物盜竊案中,犯罪嫌疑人的母親為了銷毀證據(jù),把它燒成灰沖進了下水道。
1983年10月,一位17歲少年偷偷潛入湖南省博物館,盜走了包括素紗襌衣在內(nèi)的三十多件文物。
后來,少年的母親發(fā)現(xiàn)了藏在家中的文物,但她沒有報警,而是將一部分文物丟到了當時博物館旁的烈士公園,一部分文物放在了郵局柜臺,又將七件珍貴漆器付之一炬,兩人因盜竊文物和包庇罪被判刑。
事實上,被盜走的那件素紗襌衣正是現(xiàn)在更為大家熟知的、在常設(shè)展廳中展出的直裾素紗襌衣。在被追回后,因為保存得相對完好,它經(jīng)過修復(fù)對外展出。
而另一件曲裾素紗襌衣其實并沒有失竊過,為了避免受到光污染,它長期保存在恒溫恒濕的文物庫房,“躺”在特定的長匣子中被全方位保護著。
今年正值長沙馬王堆漢墓考古發(fā)掘50周年,湖南博物院特別安排這件從未展出的真品在“彼美人兮——兩漢羅馬時期女性文物展”亮相,也破解了它曾被盜竊銷毀的疑云。
難以復(fù)刻只因為蠶寶寶“太胖了”?
作為世界上現(xiàn)存年代最早、制作工藝最精細、最輕薄的絲織衣物,素紗襌衣歷經(jīng)兩千多年來到大家面前,因存儲環(huán)境發(fā)生驟變,又一度遭到損壞,這些年,它的保護與仿制工作也一直備受關(guān)注。
“素紗襌衣剛出土的時候還很鮮亮,出土后就漸漸變得灰暗了。”上世紀八十年代,紡織考古專家王?就提出了制作素紗襌衣復(fù)制件的建議。
但早年間的復(fù)織工作雖然取得過一定成果,受技術(shù)條件所限,復(fù)制件最后總是比原文物稍重一些。
怎么才能還原出“薄如蟬翼、輕若煙霧”的質(zhì)感?專家團隊研究發(fā)現(xiàn),以現(xiàn)代絲綢紡織技藝來看,素紗襌衣的平紋織法并不復(fù)雜,難題卻出在原材料上——現(xiàn)在的蠶寶寶“吃得太好了”。
原來,西漢時期養(yǎng)殖的是休眠三次蛻皮三次的三眠蠶,三眠蠶蠶繭較小,蠶絲纖度細,用這種蠶絲編織的面料透光性強,也極度輕巧。經(jīng)測定,素紗襌衣的蠶絲纖維細度只有10.2至11.3旦,也就是說,一根長900米的絲,重量只有1克。
而隨著動物馴化及紡織技術(shù)的升級,現(xiàn)代人培育的四眠蠶要比三眠蠶體型大很多,吐出來的絲也更粗更重,所以織成的衣物也變沉了。
后來,研究人員走訪各地尋找“瘦蠶”,最終通過藥物控制的方法讓四眠蠶休眠三次、蛻皮三次,成功為現(xiàn)代蠶寶寶“減肥”,進而獲得了現(xiàn)代最細的蠶絲——僅有平時普通蠶絲的五分之一。
除了給蠶寶寶“減肥”,素紗襌衣的仿制還涉及到裝機、紋樣、織造、脫膠、染色、剪裁等工序,為此,制作團隊量身定制了一臺手工織機,并邀請經(jīng)驗豐富的織工師傅,由于要控制織造過程中的經(jīng)緯疏密度,師傅們提前花了幾個月提前訓練手感,每個工作日只能織10厘米,耗時1年半才完成素紗的織造。
就連聽上去簡單的染色環(huán)節(jié),同樣也經(jīng)過了許多次試驗。素紗襌衣本身沒有顏色,但經(jīng)過多年歲月洗禮,變成了大家現(xiàn)在看到的淡淡的暗紅色,一天,研究人員從面前的一杯紅茶找到了靈感,經(jīng)過反復(fù)調(diào)整,用紅茶加固色劑的方案成功還原出了文物原色。
2019年,湖南博物院聯(lián)合南京云錦研究所歷時兩年,最終完成與文物形制、顏色、尺寸一致,重量約49.5克的直裾素紗襌衣仿制品,幾年后,曲裾素紗襌衣也被成功仿制了出來。
穿越兩千多年,研究人員在千絲萬縷中找到了古代匠人的織造秘密,這兩件輕薄無比的素紗襌衣,也見證了中國紡織技藝不斷精益求精的歷程。
時至今日,對馬王堆漢墓的開發(fā)、研究和保護工作仍在繼續(xù),最近,馬王堆出土文物已全面系統(tǒng)摸清“家底”,整理出的文物數(shù)量從當年的3000多件變成了26937件。期待這座古老的文物寶庫,未來還有更多故事可講。(完)
相關(guān)新聞
文娛新聞精選:
- 2024年12月21日 20:42:42
- 2024年12月21日 18:51:05
- 2024年12月20日 11:33:57
- 2024年12月19日 11:09:13
- 2024年12月19日 10:56:58
- 2024年12月19日 09:32:12
- 2024年12月19日 09:29:26
- 2024年12月18日 14:37:05
- 2024年12月18日 14:07:57
- 2024年12月18日 14: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