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3日 星期三

中宣部就“貫徹新發(fā)展理念,建設(sh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guó)”舉行發(fā)布會(huì)

中共中央宣傳部于9月15日上午舉行“中國(guó)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fā)布會(huì),請(qǐng)生態(tài)環(huán)境部部長(zhǎng)黃潤(rùn)秋介紹“貫徹新發(fā)展理念,建設(sh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guó)”有關(guān)情況,并答記者問。

分享到:
圖文滾動(dòng)

刷新

  • 中新网报道
    2022-09-14 13:45
    中共中央宣传部于9月15日上午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请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介绍“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 中新网报道
    2022-09-15 10:05
    中宣部对外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 陈文俊: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出席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32场,我们很荣幸请到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先生,介绍“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等方面的情况,并回答各位关心的问题。
    下面,请黄部长作介绍。
  • 中新网报道
    2022-09-15 10:28
    生态环境部部长 黄润秋:
    首先非常感谢主持人,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我非常高兴利用这个机会向各位记者朋友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我们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实际上,这些年我们与各位记者朋友一起见证了污染防治攻坚战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你们也用自己的方式讲好了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故事,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你们的贡献。在这里,我代表生态环境部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新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十年,生态环境领域同样如此,这十年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认识最深、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显著的十年。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 中新网报道
    2022-09-15 10:29
    黄润秋:
    从思想引领来看,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创造性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从战略部署看,我们把“美丽中国”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把“绿色”纳入新发展理念,把“污染防治”纳入三大攻坚战。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的谋篇布局更加完善、更加系统,也更加成熟。
    从改革举措来看,这些年我们改革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管理体制,建立和实施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生态文明目标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河湖长制、生态保护红线、排污许可、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一系列制度。这十年间,我们还制修订了30余部相关的法律法规,越织越密的制度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从生态环境质量来看,2021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了34.8%,全国地表水I—III类断面比例达到了84.9%。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我们实施了禁止洋垃圾入境,实现了固体废物“零进口”的目标。另外,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全国陆域国土面积达到18%,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得到了很好的恢复。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景生动展现。
    从绿色低碳来看,这十年,我们全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34.4%,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也从68.5%下降到了56%。新能源开发利用规模、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都稳居世界第一。我们去年上线了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绿色越来越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从国际影响来看,我们为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的达成、签署、生效和实施,作出历史性贡献。我们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去年,我们在昆明召开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的第一阶段会议,发布了《昆明宣言》。我们还积极推动了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 中新网报道
    2022-09-15 10:29
    黄润秋:
    各位记者朋友,我国已经进入了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全党全国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同时,告诉记者朋友,去年7月,经党中央批准,生态环境部成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我们将把这个中心打造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研究、宣传和阐释高地。我们也欢迎各位记者朋友积极支持和参与我们中心的工作。
    最后,我们希望通过努力,绿色成为美丽中国更加坚实、更加厚重、更加亮丽的底色,用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谢谢。
  • 中新网报道
    2022-09-15 10:29
    陈文俊:
    谢谢黄部长。下面请各位提问,提问之前,请通报自己所在的新闻机构。
  • 中新网报道
    2022-09-15 10:35
    总台央视记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从“坚决向污染宣战”,到全面部署“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再到“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请问黄部长,我们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当中取得了哪些进展?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下一步还会有哪些重要的举措?谢谢。
  • 中新网报道
    2022-09-15 10:36
    黄润秋:
    非常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其中一个标志性的举措就是部署开展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我们举旗定向,撑腰鼓劲,强调“不管有多么艰难,都不可犹豫、不能退缩,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勇气、攻城拔寨的拼劲,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我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咬定青山不放松,大力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各项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应该说,污染防治攻坚战各项阶段性目标任务全面圆满超额的完成,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 中新网报道
    2022-09-15 10:37
    黄润秋:
    我想在座的各位记者朋友都深有体会,这些年,我们身边的蓝天白云渐成常态、绿水青山随处可见,老百姓生态环境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都显著增强。根据国家统计局去年的调查统计,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超过了90%。具体来讲,我认为污染防治攻坚战主要取得的成效可以用三大变化来概括:
    第一,空气质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空气质量指标PM2.5,也就是细颗粒度全国的平均浓度从2015年的46微克/立方米降到了2020年的33微克/立方米,进一步降到了去年的30微克/立方米,历史性达到了世卫组织第一阶段过渡值。另外,优良天数比率去年达到了87.5%,比2015年增长了6.3个百分点,我们已经成为世界上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根据美国彭博新闻社的报道,2013年到2020年这7年,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幅度相当于美国《清洁空气法案》启动实施以来30多年的改善幅度。
    第二,水环境质量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这十年,我们I—III类优良水体断面比例提升了23.3个百分点,达到了84.9%,我们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我们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黑臭水体基本得到了消除,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也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第三,土壤环境质量发生了基础性的变化。这些年我们出台了第一部土壤污染的基础性法律《土壤污染防治法》,这是一部很重要的法律。我们开展了全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土壤污染详查,实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应该说,土壤污染加速的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
  • 中新网报道
    2022-09-15 10:38
    黄润秋:
    刚才这位记者朋友提到“十四五”以后的想法,党中央明确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去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我想污染防治攻坚战从“十三五”的“坚决打好”到“十四五”的“深入打好”,这不仅仅是用词的变化,从内涵上来说,它意味着我们遇到的矛盾问题层次更深、难度更大、范围更广,要求的标准也更高。所以,“十四五”我们仍然要坚持保持力度,延展深度,拓展广度,用更高的标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在战略层面上,必须保持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战略定力,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我们当下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尽管幅度很大,但是还在一个中低水平上的提升,离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还有差距,我们还有很大的接续奋斗的空间。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要把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各项工作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考量,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好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工作,守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
    第二,从战术层面上,要坚持精准、依法、科学治污。我们提出“五个精准”,就是问题、时间、区域、对象、措施五个精准。我们提出要坚持用法律的武器治理环境污染,用法治的手段保护生态环境。
  • 中新网报道
    2022-09-15 10:39
    黄润秋:
    另外,我们要坚持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要统筹好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这方面“五个统筹”很重要。一是要统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这不仅仅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环境治理向深里走,生态环境质量从源头上、根本上改变的需要。二是坚持PM2.5与臭氧协同治理,因为这两者具有相同的前体物,可以使PM2.5和臭氧协同降低。这两年我们做了一些努力,也取得了初步成效,2021年PM2.5和臭氧初步实现了协同降低。三是要统筹好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一个良好的水体除了有好的水环境质量以外,还应该有好的水生态系统,要有水有草、有草有鱼,这方面我们还有相当的差距,特别是在水生态的修复和保护方面、生物多样性方面,我们还要努力。四是要统筹城镇和乡村,农村的环境治理仍然是我们的短板和弱项,尤其是农村的面源污染、垃圾污水、黑臭水体等。五是要统筹好传统污染物和新污染物,尤其要建立新化学物质风险防控体系。
    第三,在行动层面,我们已经围绕污染防治攻坚战谋划了八大标志性战役,现在已经陆续推出。一是在蓝天保卫战方面,将聚焦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臭氧治理和柴油货车治理三大攻坚战。二是在碧水保卫战方面,我们将围绕基本消除黑臭水体、重点海域治理以及长江、黄河治理攻坚战。三是在净土保卫战方面,我们将聚焦农村的黑臭水体和生活污水,开展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
    总之,“十四五”我们将以更大力度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谢谢。
  • 中新网报道
    2022-09-15 10:51
    封面新闻记者:
    黄部长您好,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对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请问近十年来我国水生态环境状况发生哪些变化?下一步还有哪些打算?谢谢。
  • 中新网报道
    2022-09-15 10:53
    黄润秋: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前面我已经说到了水环境情况,水是我们环境的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水青岸绿、鱼翔浅底”,这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殷殷期盼,也是我们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者努力奋斗的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以最坚定的决心和最有力的举措开展水污染防治行动,推动我国水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重大转折性变化。我觉得这个转折性变化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概括。
    第一,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我们修订了《水污染防治法》,制修订了《长江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还制定了20多部相关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夯实了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基础。抓住机构改革的机遇,在七大流域设立了水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机构,强化了水生态环境保护统一监管。“十四五”国控断面总数从1940个增加到了3641个,实现了十大流域、地级及以上城市、重要水体省市界、重要水功能区“四个全覆盖”。我们推动建立了跨省流域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这些年,安徽、浙江等18个省份在新安江、赤水河等13个流域探索开展了跨省流域上下游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上下游、左右岸协同共治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
  • 中新网报道
    2022-09-15 10:53
    黄润秋:
    第二,碧水保卫战成效显著。在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方面,各地累计排查发现长江入河排污口6万多个,围绕“三磷”治理、劣V类国控断面整治等立行立改了1.6万多个违法问题,长江干流连续两年全线达到II类水质标准。在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方面,我们已经完成黄河上游及部分中游河段1.7万余个排污口的排查,实现了黄河干流全线达到或优于III类水体的标准。在提升城市水环境方面,这些年我们和相关部门一起做了大量的工作,开展了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基本消除了29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的黑臭水体。过去,黑臭水体在城市里是老百姓反映的突出问题,现在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十三五”期间,地级及以上城市新建污水管网达到9.9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2圈多。1200多家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实现污水集中处理。在保障饮用水安全方面,我们开展了全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累计完成了2804个水源地1万多个问题的排查整治,让群众的“水缸子”更加安全。
    第三,河湖生态保护修复取得积极进展。我们加强了河湖岸线的保护修复,在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中,我们腾退的长江岸线就达到了162公里,滩岸复绿达到1213万平方米,长江岸线的面貌得到了显著改善。针对太湖、巢湖、滇池、洱海等富营养湖泊,我们加快了湖泊周边的产业结构调整,推进退圩还湖、严格实施氮磷管控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有效遏制了填湖造地、侵占湖泊水域岸线及违法采砂采矿等违法行为。
  • 中新网报道
    2022-09-15 10:54
    黄润秋:
    正像我们前面提到的,经过努力,过去十年我国水环境质量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各地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水污染治理的典型。比如,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白洋淀,水质过去长期是劣V类,雄安新区设立以后,河北省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补水、治污、防洪“三位一体”统筹规划、协调推进。2021年,白洋淀淀区以及入淀河流水质全部达到III标准,实现了从劣V类到III类的跨越性突破。大家可以看看这幅图,不管是水质也好,湖岸的生态景观也好,白洋淀成为一道人水和谐的亮丽风景线。白洋淀里多年没有见到的鳑鲏鱼等一些土著鱼类也在逐渐得到恢复,野生鸟类增加到237种,鱼虾成群、水鸟翔集的生态美景再次显现,华北平原的明珠重放异彩。2021年,全国有18个案例入选到第一批优秀河湖的优秀案例,取得了很好的示范效应。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将着力推动水生态环境保护由水污染防治为主,向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统筹”转变,尤其是加大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力度,补齐短板、提高质效,不断把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向深入,为美丽中国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谢谢。
  • 中新网报道
    2022-09-15 11:03
    南方都市报N视频记者:
    近年来,我国空气污染治理成效明显,以前朋友圈经常有看到晒蓝天的,这几年空气好了,蓝天成为常态,人们渐渐也就晒得少了。请问黄部长,短短几年时间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请问这是怎么做到的,采取了哪些关键性举措?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空气环境质量改善的空间在哪里?谢谢。
  • 中新网报道
    2022-09-15 11:03
    黄润秋: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说到晒蓝天,我可以给大家展示一张图片,但不是白天,是晚上。这是一张以故宫午门为背景的夜晚天空星轨图,这张图怎么拍的呢?大家可以看到,夜空中繁星闪烁,在天空中划出一道道明亮的迹线,叫“星轨”。要拍出这样的照片,一定要空气质量非常好、透明度非常高。所以,这张图是北京这些年空气质量改善的一个真实写照。从数据上来看,2013年北京的PM2.5是多少?89.5微克/立方米。2021年是33微克/立方米,降低了63.1%,下降了近2/3。北京的重污染天数也从2013年的58天,降到了去年的8天,今年到目前为止只有2天。所以说,从“APEC蓝”,到“阅兵蓝”到今年的“冬奥蓝”,如今蓝天白云在北京几乎是常态,不再是奢侈品。
    北京的变化只是我们国家空气质量变化的一个缩影,实际上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乃至全国各地,这十年空气质量都显著改善。十年来,74个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56%,也超过一半,重污染天数减少了87%;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重污染天数比2015年减少了51%。我国是第一个治理PM2.5的发展中国家,被誉为全球治理大气污染速度最快的国家。
  • 中新网报道
    2022-09-15 11:04
    黄润秋:
    为什么我国空气质量能有这么大改善?我理解,根本在于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科学决策。这些年国家先后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就是大气十条,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当然,这也与我们各个地区、各个部门紧密协作、社会各界包括记者朋友们一起“同呼吸、共奋斗”是分不开的。说到关键举措,我认为大力调整“四个结构”至关重要。
    一是大力调整能源结构,加快能源清洁低碳转型。这十年,我国能源消费增量有2/3来自于清洁能源,全国燃煤锅炉和窑炉从50万台减少到现在的10万台。我们大力实施了北方地区冬季的清洁取暖,2700多万户农村居民告别了过去烟熏火燎的冬季取暖方式。不仅在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上明显的提升,而且也显著改善了空气质量,因为我们少烧了6000万吨以上散煤。
    二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发展提质增效。这十年,我们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钢铁达到了3亿吨、水泥4亿吨、平板玻璃1.5亿吨重量箱。建立世界最大清洁煤电体系,有10.3亿千瓦煤电机组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我们大力推进钢铁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6.3亿吨粗钢产能目前正在或者已经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
  • 中新网报道
    2022-09-15 11:05
    黄润秋:
    三是大力调整交通运输结构,发展绿色交通体系。这十年,我们淘汰老旧和高排放机动车辆超过3000万辆。目前我国新能源车保有量,稳居世界第一。机动车排放标准和油品质量标准也都实现了从国四到国六的“三级跳”,油品质量、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强度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四是大力优化城市环境治理结构,把扬尘治理纳入重点领域。我们扭转了过去施工工地砂石骨料开采等“暴土扬尘”的局面,城市降尘量明显下降。建立网格化监管制度,打通“最后一公里”,过去春天烧荒、夏天露天烧烤、秋天烧秸秆、冬天烧散煤、一年四季烧垃圾的“五烧”顽疾得到了有效遏制,市容市貌发生了显著改善,科技在其中发挥了很关键的作用。全国2000多名科技人员参加了大气污染成因治理的攻关,我们还开发了国家级预测预报模式,对PM2.5的污染过程预测准确率达到了90%,这样一些技术支撑,都为我们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了重要支撑。
    我们深感,我国大气环境质量同人民群众的期盼、美丽中国建设目标还有差距。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加强PM2.5和臭氧的协同控制,突出抓好多污染物协同治理和区域联防联控,扎实推进产业、能源、交通绿色低碳转型,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谢谢。
  • 中新网报道
    2022-09-15 12:19
    英国独立电视台记者:
    这个夏天,中国和世界其他地方比如印度和巴基斯坦都遭受了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困扰,中国在面临这些极端气候变化的时候,还会完成自己设定的去碳化目标吗?谢谢。
  • 加载更多

相關(guān)直播
相關(guān)新聞
邊看邊聊
收藏文章
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是否删除
取消
确定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评论内容为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wǎng)觀點(diǎn)。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wù)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
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轉(zhuǎn)載、摘編、復(fù)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zé)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